Tuesday, 24 July 2007

咨询的奥秘——成功提出和获得建议的指南

如果说《咨询的奥秘——成功提出和获得建议的指南》是由Gerald M. Weinberg撰写,一本针对咨询顾问的工具书。书中诸多生动但浅显的法则、定理能够为初入咨询行业的顾问们提供与客户交流和服务,并且避免冲突的有效建议,并配合小情节,是这些法则更有意义。其中的折中法则,和信任法则都留给我挺深的印象。      

但作为一本中文版本,该书的确乏善可陈。抱这这本书,我很难有兴致读上30分钟以上,很大的原因是译者并没有抱着“翻译一本书就是重新将其写作”的心态。书中的故事情节太多,生硬的翻译连英语中的逻辑都原封不动的保留,很难和我的胃口,也使得条理稍显混乱。另外,作者在论述一个法则时采用了太多的故事情节作为铺垫,译者没有适当翻译在其一,作者本人的情节冗长在其二。      

另外,该书顶多只能够算上点子书籍——给读者们一些启发倒是不错,却很难称得上一本系统的书籍


Sunday, 15 July 2007

了解一个真正的日本

可爱的Hello Kitty,有趣的漫画书,让年轻人痴迷的“灌篮高手”,时不时耳边听到的“武士道精神”,上海街头女生日本式的装扮和举止,奔驰在中国立交桥上的丰田和凌志,口袋里的Sony随身听,电视机旁的Play Station 2,哦,等等,现在是Play Station 3,还有Wii......,这些都是日本从战后崛起至今的文化和高科技产物,已经让中国年轻的一代人在心中留下了与中国上几代人关于日本的、截然不同的形象。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弹丸之地的日本,曾经是中华大国的附属国的邻邦,如今给国人甚至世界留下的,都是难以辨清的形象——尚礼却好斗、爱美又黩武、善与恶似乎糅合于一身。他们恭敬有理,却能够在2次世界大战中扮演杀戮者,他们看似自卑,却又自大。相对于美国和欧洲“列强”,对于共存于一个大洲的日本,我们了解他们多少?


谁是日本人?

关于日本人,国人有很多笑话:武大郎几经颠簸来到日本,成为了五短身材的日本人的祖先,并且以炊饼的形状定下了日本国旗;或者说,秦朝和唐朝时期流亡于日本的中国人,成为了大和民族的祖宗。

如果随便调侃,到是可以,可是想要了解日本,劝大家忘了这些说法。

“大和时代”是在公园4世纪的时候,由位于本州中部的奈良平原上的大和国建立的。他们公园5世纪的时候基本统一了日本,并成为现今大和国的基础。早期还不懂文字为何物的日本人,学习了亚洲大陆的文化和文字,接受了中华文明中看中政治团结的观念,并从道教中的“天皇大帝”中取“天皇”二字定位皇帝的称号。取“皇”,意为世俗领袖,取“天”则将其定位宗教的神圣领袖。直到二战以前,日本人还以为天皇是神的后代。


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精神


儒家思想把不同阶层的人与人的关系梳理的非常清楚。而关键的一环便是君臣关系:臣子应对君主忠心不二。正是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日本。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由各个领主家中的壮丁和打手演变而来的日本武士阶级正是受到这样的熏陶,对自己的主人和将军怀着绝对忠诚的心态,而牺牲小我。
然而,武士的心灵总是处在忠君大义和自我表达的夹缝中承受巨大的压力——武士所需要的,不是被视作普通人,而是被认作以为以个人行动和勇武精神体现整个武士世界铮铮大义的特殊武士,却又必须终于君主。“武士,正是这两种力量纠结碰撞的产物”。


团结,or die!
在近代以前,日本缺乏姓氏制度,没有办法建立起以姓氏为依托的宗族制度,这让日本人只能凝聚在地方权力把持者周围,形成集团,为它效忠。四面环海,远离亚洲大陆,给日本人带来了自卑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知道只有绝对的团结,才能够生存——这种也正是如今的日本如此团结的原因。这种“岛国意识”随后发展成了日本人小我而大集体的集体精神——在集体中,个人的利益微不足道,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这个团队的精神,即使团队的目的是错误的,是有违人道的。这也恰恰能够解释,日本人在集体犯罪时会绝对服从:即使明知道犯下滔天大罪,大部分个人也会服从。
集体犯罪,是日本人的原罪。日本的法西斯势力的膨胀,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温床。


拿来主义的典范


明明有大量的中文,日本人如今却坚决否认他们的文字源于中国。日本就是一个这样的国家,他们可以隐瞒诸如大屠杀之类的任何真相,因为他们有能力学习别人的,变为己用。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主张的“和混洋才”的观念主张一方面保持和民族固有的论礼道德观念,一方面积极培养西学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大量学习和吸收西方科技的同时,仍然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核心。在学习外来科技的同时,只要保持民族论礼道德观,如何学习都不成问题,这正是日本能够比同时期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畏首畏尾的中国学习得更快得原因。
也正是“岛国意识”,使日本人能够排除不需要的外来文化,这也能够解释日本即使收到大量的文化入侵,也能够保持自身特点(如忠于天皇)的原因。




矫情,还是矫情
总会有人用交通比较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同样是人口稠密的日本,人们总是在公共场合井井有条,互相谦让。这样的评价,让喜欢用人口众多为交通混乱开脱的国人哑口。
《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一书为这样的行为找到了根源:日本人的矫情。日本是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长期的共存,是的国人能够熟悉到用眼神交流的地步,这是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所不能的,也是长期在国外生活的日本人所不能的。除此之外,日本人也是一个不喜欢打破规则的民族——为了尽量让表面的平和继续,他们隐藏自己的不满,尽可能让自我意志融入到群体当中,矫情地对待大家。正是这样的心理,是的日本人小心翼翼,不让别人侵害自己,同样也尽量不侵害对方。这也能够解释,日本人“表里不一”的心态。



无论日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无论中国人对他们有多少不满,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和团结的意识值得我们称道。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推荐2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Wednesday, 23 May 2007

2-1, 天空是红黑的

虽然Liverpool的进球在最后几分钟给决赛带来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但是当时希腊雅典的球场和天空,仍然是红黑色的。

果然不出鄙人所料,Liverpool使用紧逼的方式,使得AC Milan在自己的半场出球非常的困难,而Liverpool在防守时的回缩,很大的压缩了米兰配合的空间,加上Seedof的状态平平,米兰失去了对曼联时候犀利的进攻和行云流水的配合。Liverpool显然是针对米兰做足了功夫,可谓用心良苦。

然后,站出来的是拥有任意球绝技的Pirlo和鬼魅的Inzaghi。Kaka的助攻,使得米兰的配合得以重现,使得灵巧的Inzaghi以典型的方式终结了Liverpool。

上半场米兰只有2次射门却1进球,充分体现了强队把握机会的能力。

米兰是今年欧洲赛场当之无愧的王者。

Forza Milan!

我的红与黑 写在决赛夜之前

虽然远在地球另外一段,我却还是能够感觉到甚嚣尘上的AC Milan的决赛气氛。今天早上装好的ESPN,恰恰就能够让我彻夜不休。冰箱的啤酒,就是等着今天被豪饮而尽。

不得不非常地羡慕欧洲的球迷们。他们拥有顶级的联赛,和超强的队伍,起码能够使他们得到足球上的满足。又或者,对于小球会来说,起码有良好的传统和一直流传下来的精神,能够让球迷们即使降级也照样是铁杆。这一点真的不像国内的球队,谁赞助了球队就是谁的名字,好像没有了祖宗。

扯远了。决赛之前,大部分的足坛名宿似乎都认为米兰夺冠,不论从复仇的心态,还是整体实力来说。不过,如同两年前的决赛,以及很多其他运动的一样,热门的不代表应该的。怀着复仇的心态去参加决赛无疑是危险的,不是一支成熟的冠军球队应该拥有的心态。而且,AC Milan的战术经过几个赛季以后已经成形,而且一直沿用下来,相对于Liverpool,更加容易被对方了解。几年前的拉克鲁尼亚就是利用前场紧逼和围抢的方式让米兰喘不过气。不过,相信安帅和手下的22位虎将们,能够好好研究Liverpool的战术。今夜的Liverpool或许没有曼联那么好对付,但是相信以后几天我的梦是红黑色的。

框架媒体遇上物权法

小区电梯的框架媒体的广告框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改成了LCD,还有声音,俨然就是一个多媒体的富媒体。似乎分众又要对广告的表现形式进行改良。不过现在的LCD并没有用来放广告,只是用来推广本身。比较有趣的是,到了深夜的时候如果有人进入电梯,LCD就会自动开启,然后声音、画面也都出现,好像沉默的电梯箱开始有人理睬你了。

不过说来也烦,明明在电梯口等待电梯就被逼着要看音质不怎样的LCD广告了,现在上了电梯,感觉还没有下贼船。虽然我曾经对江南春说的,没有广告等电梯更无聊,表示过赞同,但是相信大家不禁要闻,谁给分众的权力?

既然住在这里,物业费由业主掏,那么如果分众要“从此过”的话,是不是应该和我们商量商量,然后留下一点“买路财”什么的?其实这就是物权法在10月1日生效之后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此前已经有有过几家广告公司,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拆除电梯广告而告上衙门的案例。

那么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们有没有权力这么做呢?关于这种争议,物权法将会涉及:谁决定广告是否应该在小区内投放?投放合同应该如何起草,业主是否有权发言?因此发生的广告收入是否应该进行分配?

Danwei上面有提及其他的中文报纸的观点。10月1日之后,你会不会去敲物业的门呢?

Sunday, 20 May 2007

Blog crackdown relexed by the government

Here comes a news about the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System. Now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ems to loosen the crackdown on the blogosphere, meaning the need of enforcing the system has been deliberated.

Accord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e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ich sees the online world as a conduit for slander, pornography and antigovernment views, believes the real-name system would force the Internet community to watch their words and actions. But the policy received sharp protests from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But it is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still look for a broad control in a soft way:

Next month, Beijing is expected to rally industry players to sign a pact and promote the use of real-name registration, said Yang Junzuo, who heads a committee with the Internet Society of China, a think tank affiliated with the ministry that has been gathering industry reactions to the intended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