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3 January 2007

魔鬼的思维

如果有人认为Steven Levitt和Stephen Dubner的Freakonomics--《魔鬼经济学》颠覆了传统智慧,我绝对相信这是真的。如果有一本书能够改变我的平时认为正确的传统思维,为什么要拒绝? 你相不相信卖饼干的人能够发现白领犯罪的数据和证据?书里有一个有趣的实例,说明一个卖饼干的人是如何发现白领犯罪问题的。

Paul Feldman, 一个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研究美国海军武器开支问题的白领,习惯性地免费每周五为同事们带去小甜品。时间长了,为了收回成本,Paul在每次带去的小甜品的旁边放好一个纸盒,上面写上不同甜品的价格。结果,95%的同事都会按照相应的价格把钱投入纸盒里。一段时间之后,Paul辞去收入颇丰的工作,专职为各个写字楼里的公司供应甜品,而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开车将甜品送入每个公司专门的甜品小卖部,然后照旧在旁边放着写着价钱纸盒。长期下来收入居然不菲。但是Paul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付费的总人数并没有95%,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存在欺骗行为(虽然金额非常小)。而通过把甜品放在高层人员楼层和底层人员楼层的对比发现,职位高的人们更倾向于欺骗。这就帮助了那些正在苦苦为白领犯罪寻找难以捉摸的数据和证据的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打开了一个窗口。

Paul的发现,正好为研究白领犯罪的人们提供了数据和心理依据。

这折射出了什么?就是问题后面的本质,往往是需要通过抛弃传统智慧,而通过颠覆性的方法和切实数据才能够发现的。就象作者认为犯罪率的下降是因为堕胎合法化,而不是因为经济复苏和道德宣传一样。

事情的发生,总有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理由。要找到事情发生的根源(经济动机,社会动机,道德动机),有时可能需要打破传统智慧(例如每天喝2升水对身体有好处,中国人本身就喜欢做事一窝蜂等)。

在这个营销概念泛滥,社会调研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这样一本以侦探小说墨水写出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绝对能够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本质。

联想到当今的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在讨论市场的细分,都要对受众加以研究和分类。但是有没有
人打破原有大师们的理论,象Paul一样通过卖甜品的方法去观察人们购物的行为和动机的真相,而是拿着Survey和问卷从人嘴里问出所谓的答案。

听说某啤酒厂做了市场调查,发现爱喝淡啤酒的人数比重的要多,而改变生产计划,生产更多的淡口味啤酒。可是几个月后的数据统计发现,重口味啤酒的销量远远高于淡的。为什么?因为通常口味重的消费者喝啤酒的量要大于其他人。

或许我们还可以在想想,中国人作web2.0为什么总是喜欢一窝蜂地模仿,而没有创新?对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教育是很大的因素。

为什么网站上的广告没有人点击?

如果有什么模型或者方法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本,或者是找到发现问题的途径而搜集有说服力的数据,相应的政策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问题就迎刃而解。白领犯罪往往没有受害者和证据,但是Paul却通过他的方法找到了数据,而他自就是受害者。

有了找到问题的方法,政策才能够制定,而且需要有针对性。而不是象某些地方官员因为几例狂犬病而不管3721对该地所有的狗下屠杀令的懒政。这个道理同样能够扩展到经济领域。
那么袁岳们和易观国际(Analysys)们是不是就要改变看问题和作学问的方法?

UPDATE 1: 目前有些新的事物已经渐渐变成了所谓的传统智慧,即被人们当作思维定式。比如,不必要的营销的种种策略,不一定是泡沫却被称为所谓泡沫的Web2.0,还有那句“客户永远是对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