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5 January 2007

又说星巴克

前两天在FTChinese上发表了个人对于故宫与星巴克的观点,名为《请星巴克顺应中国文化》,有幸被编辑刊在FTChinese上。但让人郁闷的是,在个人给编辑的邮件中,此文的原标题不是《请星巴克顺应中国文化》这样一个有明显偏向、观点鲜明的题目,而是以《从星巴克看中国的“文化”和“主义”》这样一个中立的标题引出人们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思考。大概是由于编辑的善意改动,使得另一位读者提出了相对的观点,称看了我的观点之后有“不吐不快”之感,并取题为《谁不顺应中国文化?》。在此,本人实在对于编辑的改动使得我的文章立场倾斜而感到一点可惜。由此可以看出,读者们对标题的观点更加映象深刻。鄙人将特在此重申观点。

首先,对于此事我主张认真思考,也曾经在办公室与同事争论。根据我的博客原文,并非将该星巴克与故宫的“恩怨”上升到文化高度。我曾经主张将星巴克请出故宫,是因为文中提到的“不搭调”——即风格上的格格不入。不过,我曾经在文章末尾提到“我们绝对可以要求星巴克作一些顺应文化的事情”确实欠妥,但言下之意为:星巴克6年前被请进来和被请出去或许都不由得自己,而如今,如果紫禁城以“文化”为理由来决定星巴克那一家店的命运,或者决定后来者们的命运,也有其理由,但绝对不能说明中国就反对星巴克所代表的东西,更加不是美国文化,否则,哪里会在京城看到如此多的咖啡店和麦当劳?

其次,错不在星巴克,而在星巴克和故宫这样的一个“组合”上。故宫更加没有错,重点在于故宫它不是京城和大上海的写字楼。

最后,可能大多数在故宫消费咖啡的人的确是国人,但却说明不了紫禁城将其请出就是不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就是不让消费者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消费者其实并不一定期待这样的决定权——有了,只会觉得多了一个选择;没了,我也不会觉得故宫的旅游少了点什么。鄙人认为此事件其实反映出了商业现象——其一,“咖啡并没有深入国人生活中”,否则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根本不应该是话题了;其二,之所以有国人用“文化”来衡量,证明国人的“民族主义”强烈,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短期内还会存在;其三,类似的国外品牌不能不对国人这样的情节保持谨慎。

其实,通过几天的讨论,读者们的观点大多都趋同了,即不单用“文化”理解,而是理性、冷静地就事论事。这应该才是FTChinese和读者们最希望看到和应该拥有的态度。

No comments: